不要都不行?日本似乎是在说,中国不向日本进行战争索赔是不对的
日本否认《中日联合声明》效力:一场动摇东亚根基的危险试探
1972年,周恩来与田中角荣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签署的《中日联合声明》,曾为两国战后关系铺下第一块基石。半个世纪后,日本政府却以一句“不具备法律约束力”的荒唐论断,试图亲手拆毁这座大厦。这场政治闹剧背后,不仅是日本对历史承诺的背叛,更折射出东亚地缘格局暗涌的裂痕。
▍“法律战”背后的历史修正主义
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松野博一在国会答辩中抛出“声明无约束力”的诡辩时,或许忘了这份文件曾被写入《中日和平友好条约》序言,且该条约经日本国会批准后具有明确法律效力。国际法学者指出,联合声明与和平条约构成不可分割的体系,日方单方面切割的行为,如同声称“房屋地基不属于建筑”。
更危险的信号在于,此举试图动摇《波茨坦公告》确立的战后秩序。声明第三条明确援引公告第八条,确认台湾归属中国的法理链条。当日本右翼势力试图模糊这一原点,实质是在挑战二战胜利果实——这不仅是中日问题,更关乎整个亚太的稳定框架。
▍台湾牌: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
从2021年“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”的狂言,到2023年与台湾地区的“2+2”秘密会谈,日本在台海问题上的试探已从言语升级为行动。琉球大学教授我部政明研究发现,日本防卫省近三年将西南诸岛军事预算提升47%,其所谓“离岛防卫”的假面下,藏不住介入台海的野心。
历史总是惊人相似。1972年签署声明时,田中角荣曾向毛泽东承诺“绝不染指台湾问题”,而今日本政客却把台海当作地缘赌局的筹码。这种背弃,恰如日本拓殖大学教授浅野和生所言:“当承诺变成厕纸,信任便成了奢侈品。”
▍战争赔偿: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
声明第五条记载着东方政治智慧——中国放弃对日战争赔偿要求,为的是“中日人民世代友好”。但日本似乎误读了这份善意。2023年大阪高等法院竟以“个人索赔权已消失”为由,驳回中国劳工遗属诉讼,全然无视《国际人权公约》确立的“战争罪无时效”原则。
若真如日方所言声明失效,历史清算或将重启。按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吴景平测算,仅1931-1945年间中国直接经济损失折算现值就超30万亿美元,这尚未计入360万件被掠夺文物的文化价值。日本学者中野晃一在《朝日新闻》撰文警告:“否定声明等于打开潘多拉魔盒,日本准备好面对三十万亿美元的账单了吗?”
▍战略短视与中国的反制逻辑
安倍晋三生前推动的“自由开放的印太”战略,正在被继承者演绎成危险的冒险游戏。当日本将赌注押在美国印太框架上时,却选择性遗忘了一个事实:1972年尼克松访华促成中日建交,恰印证了大国博弈中“没有永恒盟友”的真理。
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,2023年日本对华贸易逆差扩大至420亿美元,汽车、半导体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。这种经济依存度,让日方的政治操弄显得愈发荒诞。正如《东洋经济》评论:“试图在餐桌上掀桌子的人,最好先看清谁在付账。”
这场闹剧终将收场,但它撕开的伤口难以弥合。当日本在靖国神社供奉甲级战犯、在教科书涂抹侵略历史、在台海制造紧张时,是否想过这些行为正在堆砌怎样的未来?《中日联合声明》不仅是一纸文书,更是东亚和平的压舱石——搬起石头的人,当真不怕砸了自己的脚?
#中日关系 #台海局势 #历史修正主义 #战争赔偿 #东亚安全格局
